聚焦市疾控中心戰(zhàn)“疫”
疫線前沿“偵察兵”
疫情來勢洶洶,防控刻不容緩。
防控就像筑壩,,壩筑得及時,、堅固,,才能減輕醫(yī)療救治的壓力,。而預防疫情傳播擴散的基礎工作,,就是流行病學調查,。
同醫(yī)護人員一樣,,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(zhàn)“疫”中,從事流行病學調查的疾控人一直在與時間賽跑,,與病毒較量,,對病例進行調查,在海量信息中抽絲剝繭,,將看似毫無關聯的片段緊密相連,,排查可能感染的蛛絲馬跡和傳播方式,斬斷疫情蔓延的鏈條,,發(fā)現疫情發(fā)生的特征,,為防控決策提供重要依據。
他們,,是沖在防控一線的“偵察兵”,,是消除隱患的“排雷者”,是疫情防控的“守壩人”,。
火線追蹤,,不漏一人——
或有懼,但無悔
1月20日,,市區(qū)首次網絡直報有新冠肺炎確診病例,。
時間就是生命。越早追蹤并管理密切接觸者,,越能避免更多的人被感染,。
市疾控中心副主任、流行病學調查組領隊戴本南,,流行病學調查組負責人王芬迅速帶領流調人員,,到病房開展流行病學調查。
流行病學調查,簡稱“流調”,,必須詳細了解病患的發(fā)病時間、發(fā)病過程,、就醫(yī)情況,、發(fā)病前外出史、類似病例接觸史,、曾經去過的場所,、乘坐的交通工具等等,查明感染來源與傳播途徑,,摸排可能的密切接觸者,,所有細節(jié)都不能放過。
“只有迅速找到感染來源,及時查明傳播軌跡,,快速掐斷鏈子,,才能從源頭上扼住病毒傳播的‘咽喉’。”戴本南說,。“什么時候發(fā)?。慷甲隽耸裁??和哪些人有過接觸,?乘坐過什么樣的交通工具?到過哪些地方,?接觸了哪些人,?……”要找出密接者,最基礎的功夫就是刨根問底,,根據時間線索一步步引導病患回憶,,根據調查的內容順藤摸瓜、追根溯源,。王芬介紹:“我們想盡辦法掌握第一手情況,,從這些瑣碎的信息中去粗取精,沙里淘金,,逐步聚焦所要尋找的密接目標,。”
2月18日,市防控指揮部要求關口前移,,流調人員進駐發(fā)熱門診和隔離點,,24小時值守,及時對疑似患者,、發(fā)熱待排人員進行軌跡調查,,追蹤密切接觸者,2小時內完成面對面流調,6小時內由屬地將密接者管控到位,。
到發(fā)熱門診和隔離點執(zhí)行任務,,是與病毒的零距離較量,責任重,,風險大,。
關鍵時刻,市疾控中心黃阿曼,、吳俐琴,、王金、曹幸平等16名隊員主動報名請戰(zhàn),。他們進駐市中心醫(yī)院,、區(qū)人民醫(yī)院發(fā)熱門診和市區(qū)隔離點,實行24小時值守,,一有發(fā)熱病人就爭分奪秒啟動流調工作,。
有的感染患者因呼吸道不適,說話費勁,,而雙方又戴著口罩,,為了聽得清,流調隊員們總是下意識地靠近,、再靠近,。
“面對確診患者、疑似患者,、密切接觸者,,你不怕嗎?”
“面對面調查,,危險是肯定的,。剛開始確實有些害怕,但一旦啟動調查,,就只想到要盡快完成工作,,沒有時間去想其他的。”黃阿曼坦言,。
2月22日,,市區(qū)兩處發(fā)熱門診各接診了一名發(fā)熱患者,當日值班的流調隊員立即開展工作,,對患者的身體反應和活動軌跡開展詢問調查,,第一時間將第一手準確信息及時上報指揮部。
截至3月11日,,市,、區(qū)疾控中心流調人員一起共對 968 例病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,,落實8073 例密切接觸者隔離醫(yī)學觀察,有效控制了疫情傳播,。
刨根問底,,排除隱患 — —
縱有苦,不言棄
為了探尋感染來源和傳播途徑,,流調人員往往需要“打破砂鍋紋(問)到底”,。
“大多數患者接受流調時,都是比較配合的,。”王芬說。但即使病患生活相對簡單規(guī)律,,一場流調通常也需要一兩個小時,。
穿著防護服,戴著護目鏡和口罩,,冒著被感染的高風險,,近距離接觸病人一兩個小時,調查完成后,,往往是汗流浹背,、渾身濕透。
然而,,更難的是一些患者心情焦慮,、恐慌,對既往回憶可能出現偏差,,對流調不理解,,心生抵觸,甚至惡語相向,,威脅流調人員,,導致流調工作困難重重。
再難,,也必須將每一例被調查對象的來龍去脈問得清清楚楚,、明明白白,否則就是一顆隱藏的“定時炸彈”,!
1月25日,,確診患者李某面對流調人員的詢問一言不發(fā),呆呆地靜坐著,,這讓王芬和隊友們犯了難,。遇到過抵觸情緒強烈、拒不配合的情況,,但一言不發(fā)還是頭一回,,流調工作陷入僵局,。
為打破僵局,王芬調整了詢問對象,。從李某女兒口中得知,,李某在出現發(fā)熱癥狀后心理恐慌,不愿與陌生人交流,。
了解這一情況后,,王芬等人迅速改變詢問方法,通過心理疏導,、積極鼓勵,,一點點和她溝通。慢慢地,,李某逐步消除心理恐慌,,把自己的接觸史告訴了王芬。流調人員迅速將10余名密切接觸者找到并隔離,,為切斷病毒傳播爭取了時間,。
每天響不停的電話,幾十次上百遍的核實和溝通,,不斷更新的數據信息,,眼花繚亂的字符圖表,組成了流調隊員每天的工作畫面,。
抽絲剝繭,,精準研判 — —
雖艱難,亦前行
流調工作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專業(yè)性和社會性的工作,,只有充分發(fā)揮專業(yè)隊伍的專業(yè)作用,,抽絲剝繭,才能提高流調工作的質量和效率,,及時斬斷疫情蔓延的鏈條,。
“考慮到有時會碰到被調查對象故意隱瞞或是記憶斷片,不能準確了解相關情況,,我們想到為何不‘反向’調查呢,?”王芬所說的“反向”調查,就是在調查前通過公安部門大數據進行軌跡調查,,從親人,、朋友、同事等處搜集線索,,順藤摸瓜,,追根溯源,使正向詢問與反向調查互相補充,,互相印證,,把信息掌握得更加全面,、精準。
開展流調,,問詢只是前站,,后續(xù)的分析研判同樣重要。
一份高質量的疫情分析資料,,既能反映出疫情特點和走勢,,也能根據疫情數據找出風險點的變化和評價防控措施實施的效果,是防控指揮部決策的重要依據,。
“戴主任,,市中心醫(yī)院報告,醫(yī)院呼吸內科有可疑病毒性肺炎病例,。”疫情之初,,接到這個電話,戴本南憑借多年的經驗與職業(yè)敏感,,感到有些不同尋常。
他迅速帶領流調組人員趕到現場,,深入病房進行調查和核實,。
“透過碎片化的生活片段查找源頭,需要具備敏銳的眼光和縝密的思維,。”
盡快找到感染者的傳染源以及密切接觸者,,查清傳播鏈,進而采取有針對性的隔離措施切斷傳播途徑,,是控制疫情蔓延的關鍵,。
正是這一次次的深入流調、分析研判和疫情報告,,為市區(qū)的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決策參考,。
早、中期階段主要是日分析和周分析,,后期主要是對每天當日新增確診,、陽性檢測、疑似病例來源進行全面分析,,制定精準的防控措施和策略,。
截至目前,市疾控中心流調專班已累計完成47期分析報告,,有日分析,、周分析、聚集性疫情分析以及重點人群分析,,成為指揮部指揮決策的重要“參謀”,。
自1月20日開始,,市疾控中心流調專班隊員就沒有回過家,夜以繼日奮戰(zhàn)在抗疫一線,。
結束一天的工作,,往往已是深夜。然而,,當再一次接到流調任務的電話,,他們的選擇依然是:“馬上出發(fā)!”在急難危重中,,疾控流調專班堅定前行,,不勝不休。